眼看着大促节点又一个接一个地来,直播间里锣鼓喧天,朋友圈里同行们都在晒战报,你心里是不是又开始打鼓:这次大促,咱们到底能卖多少?备货备多了怕压仓,备少了又怕眼睁睁看着流量和钞票溜走。
这GMV(商品交易总额)就像天气预报,算准了,风调雨顺;算歪了,不是旱就是涝,咱就不整那些云里雾里、满是专业术语的复杂模型,就聊点我们中小卖家自己就能上手、能算明白的“土”办法。
第一步:先看清自己的“老底”
算GMV,最忌讳的就是眼睛只盯着别人卖了几个亿,然后拍脑袋给自己也定个“一个亿小目标”,那纯属自己忽悠自己。
靠谱的做法,是从你自己的“老底”开始算,拿出过去半年,尤其是上一波大促的数据(如果没有,就用平常周末的数据做参考),关键看三个数:
- 平均客单价:总共卖了多少钱 ÷ 总共卖了多少单,这个数告诉你,平均每个顾客在你这下单花多少钱。
- 转化率:下单的顾客数 ÷ 进店浏览的总人数,这个数是你店铺的“收割能力”,100个人进来,有几个人会买单?
- 总访客数:大促期间,预计会有多少人进你的店?
第二步:给“老底”加上大促的“Buff”
大促之所以是大促,就是因为流量和转化会比平时高,我们不能用平时的死数据,得给它们加上预期的增幅。
- 流量增幅(访客数):这个最好判断,去看看平台给你的大促流量预估、你购买的广告位预计曝光、再加上你自己通过短视频、直播、老客唤醒等渠道预计能拉来多少人,综合一下,得出一个“预计大促总访客数”,平时一天5000人,预计大促当天能冲到20000人。
- 转化率增幅:大促期间,因为打折、满减、氛围烘托,转化率肯定会比平时高,高多少?参考上次大促的转化率水平,如果上次大促转化率从平时的2%提到了3.5%,那这次如果你的活动力度差不多,也可以按这个比例去估。
- 客单价增幅:通过设置满减券(比如满300减50)、捆绑销售(买A必须搭B)、主推高价利润款等方式,大促期间的客单价通常也能撬动一下,比如平时客单价是150元,这次设置了很有诱惑力的满减,预计能把它拉到180元。
第三步:把数字塞进公式里“摇一摇”
GMV = 预计总访客数 × 预计转化率 × 预计客单价
举个例子吧,老张开了个家居用品店。
- 平时数据:日均访客5000人,转化率1.5%,客单价200元。
- 大促预期:
- 通过投流和平台活动,预计大促当天访客能到 30000人(平时的6倍)。
- 参考往年,大促转化率能提升到 3%(翻一倍)。
- 设置了“满400减60”的券,预计能把客单价推到 260元。
老张的预估GMV就是: 30000(人) × 3%(转化率) × 260(元) = 234,000元
看,就这么算出来了,二十多万,这就是老张这次大促的“天气预报”。
第四步:做个“乐观版”和“保守版”的计划
市场是有波动的,万一平台流量没给够呢?万一竞品突然打个更狠的折呢?别只算一个数。
- 乐观版:在上面估算的基础上,流量、转化、客单价各再上浮10%-15%,算出一个“冲一冲”可能达到的目标。
- 保守版:同样,各项数据下调10%-15%,算出一个“保底”必须守住的底线。
这样,你备货、安排客服、设计物流发货方案时,心里就有谱了,既能拥抱最好的期待,也能做好最坏的打算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
算GMV,不是为了出一个数字去吹牛,而是为了反向指导你的行动。
算出来发现GMV可能不高,那你马上就知道,得赶紧去多挖点流量渠道;算出来发现客单价拉不上去,那就得赶紧优化你的优惠券策略和商品组合。
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对生意的全盘梳理,它让你从“心里没底”的焦虑,变成“手里有谱”的踏实,下次大促前,别再抓瞎了,拿出计算器,用这个“笨”方法,好好算一算吧!
标签: 如何估算电商大促gm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