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王开了家网店,最近笑得合不拢嘴。
618大促那天,后台GMV数字飙到50万,他连夜算了笔账:“扣掉平台佣金、广告投流、产品成本…净赚15万没问题!”
结果月底对账时傻眼了——实际到账金额还不到30万。
他气得直接拨通了平台经理电话:“你们系统出bug了?我50万GMV怎么缩水成这样?!”
对方沉默三秒:“王老板,您没扣除退货金额啊…”
——是的,电商GMV包含退货。
而且这不仅是老王的误区,更是许多商家、投资人甚至行业小白最容易踩的坑。
GMV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连马云都曾公开质疑?
GMV(Gross Merchandise Volume)中文叫“商品交易总额”,简单来说就是:
用户下单的总金额(包括已支付和未支付订单)
注意两个关键词:
- “下单”就算数——哪怕用户只是点了“立即购买”但没付款
- 含退货金额——哪怕后续商品全退光了,当初的订单额仍计入GMV
这就好比餐厅老板把“客人点菜金额”当成营收上报,哪怕菜还没做、甚至客人中途退单了——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诞?
连马云早在2016年就公开批评过:“GMV是互联网时代最骗人的指标”。
但为什么平台依然热衷宣传GMV?
因为数字好看啊!
想象一下:
- A平台公布:“本季度成交100亿”(实际可能30亿是退货)
- B平台老实说:“本季度实际营收70亿”
哪个更能吸引资本市场眼球?答案显而易见。
退货如何“吞噬”你的真实利润?算完这笔账惊出冷汗
我们模拟一个真实场景:
假设你的店铺某日GMV 10万元,
- 实际成交金额:7万元(另外3万是未支付订单+后续退货)
- 平台佣金抽成:按GMV的5%计算 → 5000元(平台才不管你是否退货)
- 广告投流成本:按GMV的15%计算 → 5万元
- 产品成本:约4万元
- 退货处理成本:每单快递+人工成本约8元,退100单 → 800元
此时你的真实利润是:
7万(实收) - 5000(佣金) - 1.5万(广告) - 4万(成本) - 800(退货运费) = 9200元
但如果盲目盯着GMV的10万数字乐观估算…
结局就是老王式的悲剧。
AI客服如何帮你堵住GMV“黑洞”?
聪明的商家开始用技术手段减少“虚假繁荣”。
尤其是AI客服系统,正在从三个层面精准打击GMV水分:
下单前:主动拦截误操作
“您同时添加了S码和M码的同款毛衣,是否需要帮您核对尺码?”
——某服装品牌接入AI客服后,因尺码选错导致的退货率下降37%
支付后:预判退货风险
AI会扫描高危订单关键词:
- “送老人的”(可能尺码/功能不符)
- “急用明天到”(如果物流延迟必退)
- “对比下价格”(大概率比价后退货)
→ 主动触发优惠券/赠品策略挽留订单
退货时:挖掘真实原因
传统客服只会记录“不喜欢”,AI却会多问一层:
- “您是觉得面料厚度不够吗?”
- “如果给您补偿20元差价是否愿意保留?”
→ 这些数据反向推动产品改进,从根源降低退货率
某家电品牌甚至用AI分析出:
退货订单中43%的客户曾问过“是否兼容旧型号”
——于是他们在商品详情页顶部新增了兼容性查询工具,半年内退货率直降21%
给务实商家的建议:别再被GMV绑架
-
盯紧“净GMV”
扣除退货/取消订单后的金额才是真实战场,很多ERP系统已支持该数据看板 -
关注“签收率”
物流显示签收后的24小时是关键期,此时客户若未发起退货,钱袋才真正安全 -
善用AI做“预防式运营”
把AI客服当成24小时在线的市场调研员,从售后对话中提取产品改进线索
GMV就像海面上的冰山——露出的数字永远比水下的小。
而退货、取消订单、未支付金额…这些隐藏部分正在无声无息消耗你的现金流。
真正的电商高手,早已学会透过GMV看穿本质:
用技术手段挤压数据水分,让每一分营销投入都落在真正愿为你产品买单的用户身上。
毕竟,狂欢褪去后
留在池子里的水才是能让你活下来的真实流量。
标签: 电商的gmv包含退货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