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电商,无论是在老板们的饭局上,还是在运营部门的日报里,有一个英文缩写出现的频率极高,那就是——GMV。
你可能经常听他们说:“这个月GMV冲得不错”、“下个季度我们的GMV目标要翻一番”,听起来很高大上,感觉这就是衡量电商生意好坏的“终极尺子”。
但说句实在话,很多刚入行的朋友,甚至是自己开了个小店掌柜,对这个词往往是“熟悉的陌生人”,好像知道它是销售额,但又说不清它具体包括了啥,更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对它又爱又恨。
咱们就抛开那些复杂的行业黑话,用人话把它彻底讲明白。
GMV到底是什么?一杯奶茶帮你看懂
GMV,全称是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,中文通常翻译为“商品交易总额”。
它不是最终到你口袋里的钱,而是你店里所有成功下单的订单的总金额,不管这个订单后来有没有付款、有没有退货、有没有差评。
举个例子,你的奶茶店上线了一个小程序,今天一共卖了100杯奶茶,每杯20元,
- 90杯是顾客立马在线支付成功的。
- 另外10杯,顾客选择了“到店自取”,并且打算到店后再付钱。
你今天小程序的GMV就是:100杯 * 20元 = 2000元。
看到了吗?这2000元里,既包含了那已经实实在在收到的90杯的钱(1800元),也包含了那10杯“预计会收但还没收到”的钱(200元),后者在财务上根本不能算作你的收入,但在GMV的统计口径里,它就算!
GMV的核心是“订单总额”,它衡量的是平台或店铺产生的所有交易流水的大小,是一个衡量交易规模和消费者活跃度的“流量指标”。
GMV里都包含了啥?
一个GMV数字背后,通常由这几部分组成:
- 实际销售额:用户已支付且无法退款的部分,这是最实在的“钱”。
- 未支付订单金额:用户提交了订单但还没付款,比如上面说到“到店付”的订单,或者只是加了购物车还没结算的(有些平台算法也会预估这部分)。
- 已退款/退货的订单金额:用户已经支付,但后来申请了退款或退货,在退款处理完成之前,这笔钱依然会被计入GMV。
正因为GMV包含了“水分”(未支付和退货部分),所以它通常会大于财务报表上真正的“营业收入”,这也正是它备受争议的地方。
既然有水分,为什么电商还如此痴迷GMV?
明明知道GMV不等于实际收入,为什么从平台到商家,大家还是把它当作核心KPI来追逐呢?原因在于它的战略意义:
-
衡量规模和市场地位:GMV是最直观显示你生意做得多大的指标,投资人、市场、合作伙伴一看GMV,就能快速对你的业务体量有个基本判断,一个GMV上亿的平台和一个GMV千万的平台,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是天差地别的,它是讲“故事”和吸引资源的硬通货。
-
反映运营和流量效率:通过GMV,可以拆解出很多有用的运营数据,访客数”、“转化率”、“客单价”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:GMV = 访客数 × 转化率 × 客单价。
通过这个公式,你能很快找到问题所在,GMV不高,是因为没人来(访客数低)?还是来了不买(转化率低)?还是只买便宜货(客单价低)?GMV是指引运营方向的“灯塔”。
-
提振内部士气:一个不断增长、甚至爆发式增长的GMV数字,对团队来说是极强的兴奋剂,它能凝聚人心,让所有人感觉到业务在快速发展,自己的努力有了看得见的回报。
警惕GMV的“陷阱”:别被数字蒙蔽了双眼
过分追求GMV也有巨大的风险:
- 刷单的根源:为了GMV数据好看,有些商家或平台会通过刷单的方式“注水”,制造虚假繁荣,这不仅是自欺欺人,更是违法违规的行为。
- 忽视盈利健康:你可能GMV做得很大,但都是靠巨额补贴、超低价促销换来的,卖一单亏一单,最终GMV上去了,公司却垮了,这就是典型的“要面子不要里子”。
- 忽略用户价值:盲目冲GMV可能导致忽视产品质量、售后服务和新客的留存,导致用户买一次就再也不来了,健康的业务追求的是“终身客户价值”,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GMV。
聪明的电商人会怎么看待GMV?
他们会把GMV当作一个重要的“体温计”,而不是“唯一的健康标准”,他们会同时关注其他更“硬核”的指标:
- 营业收入:真正到手的钱,这是生存的根本。
- 净利润:刨除所有成本后,到底赚了多少钱。
- 客户复购率:用户是不是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回来买。
- 客户获取成本:你花多少钱才能带来一个新客户。
GMV是电商世界的“流水”,它代表了生意场上的热闹程度和规模想象空间。看GMV,是在看势头、看潜力、看市场规模。
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是剔除水分后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。看利润,是在看生存、看健康、看发展质量。
下次再听到GMV,心里要有杆秤,既要会用它来讲故事、拿资源、看趋势,也要懂得穿透它,看到生意最本质的盈利和健康状态,你的电商之路才能既热闹,又长远。
标签: 电商里的gmv指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