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深夜,我刷着后台数据,一个刺眼的“一星差评”弹了出来,顾客因为物流延迟两天,把怒火全部倾泻在了客服头上,言辞激烈,我心里咯噔一下,正准备长叹一声“又来了”,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完整的聊天记录。
这一看,我愣住了。
对话的开头,和无数糟糕的体验一样:顾客怒气冲冲,言语带刺,但我们那位叫“小雨”的客服,没有用一句冷冰冰的“抱歉呢亲”或者“我理解您的心情”来应对,她的第一句话是:“看到您这么着急,包裹迟迟不到,换作是我肯定也火冒三丈!我马上帮您追查到底,您先别急坏了身子。”

没有套路,只有共情,她没有把自己放在企业的对立面,而是瞬间站到了顾客的身边。
接下来的半个小时,成了我见过最精彩的“危机公关”现场,小雨没有把问题抛给“物流公司不归我们管”,而是主动要来了快递单号,在内部系统和我们合作的物流平台之间来回切换,实时把追踪到的节点信息截图发给顾客——“姐,包裹现在到了XX中转站,我盯着呢,一出站我马上通知您。”
她甚至根据经验预判了下一个站点可能爆仓,提前联系了物流的对接人做了加急标记,在整个过程中,她不是在“汇报”,而是在“直播”她的解决过程,顾客的怒火,从“你们这破公司”渐渐变成了“那家快递真是的”,最后成了“小雨,真是辛苦你了,这么晚还麻烦你”。
差评,在问题解决后,被顾客主动撤销了,不仅如此,她还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好评,点名表扬小雨,说这是她“网购十年遇到的最暖心的客服”。
这件事,让我这个写了无数篇软件测评、方法论文章的自媒体人,彻底沉默了,我们整天研究哪款AI客服软件话术库更全,响应速度是不是毫秒级,能不能自动推荐商品……但我们似乎忘了,真正能“提升好评”的,从来不是最顶尖的工具,而是工具背后那个“活生生”的人,以及我们赋予这份工作的温度。

像“小雨”这样的客服,是如何炼成的?我复盘了很久,发现核心不是培训手册上的条条框框,而是以下几个深入骨髓的思维和操作习惯:
第一,先接住情绪,再处理事情。 顾客开口骂人时,他骂的不是客服个人,而是他遭遇的不便和积压的怒火,这时候,任何程式化的“抱歉”都是隔靴搔痒,高手客服的第一反应是“情感共振”——“您肯定气坏了”、“这要是我,我也得急死”,这句话像一块海绵,瞬间吸收了大部分的冲击力,当顾客感觉被理解时,他的心扉才会对你打开,你后续的解决方案才能灌进去。
第二,变“被动应答”为“主动掌控”。 普通客服是“问答机器”:顾客问什么,我答什么,物流慢了?答:“我帮您催催。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而高手客服是“项目负责人”,她会主动告知:“我现在要做三件事:1、内部系统加急查询;2、联系物流专员;3、每两小时向您同步一次进展,无论有无新消息。”这种“一切交给我,您放心”的掌控感,会给顾客无与伦比的安全感,他知道,这件事被郑重地接手了,而不是被敷衍了。
第三,学会“可视化”你的努力。 你背后做了多少工作,顾客是看不见的,他觉得你只是动动嘴皮子,要学会“晒”过程,就像小雨截图物流信息一样,把查询的页面、与内部或物流沟通的关键信息(隐去隐私后),“有图有真相”地发给顾客,你的努力变得可见,信任和好感度才会飙升。
第四,在规则内,给予“超预期”的补偿。 问题解决后,补偿是关键一步,但别只会发5元、10元的优惠券,那点钱,现在没人看得上,关键在于“超预期”和“个性化”,因为物流延迟,在道歉并退款运费后,额外补一句:“耽误您使用了,我们额外给您寄了一份我们店里的网红小零食,给您解解闷,希望您别往心里去。”这份成本不高的小心意,因为超出了规则和顾客的预期,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记忆点,远比冷冰冰的优惠券强烈得多。

第五,把“结束”当成“开始”。 问题解决后的第24小时或48小时,主动回访一次。“姐,包裹收到了吗?东西都完好吗?这次真是给您添大麻烦了。”这一句简单的问候,传递的信息是:“我们还在关心您,而不是解决了问题就忘了您。”这直接把这单不愉快的交易,扭转成了一个有温度的服务故事,极大增加了顾客因愧疚或感动而主动给予好评的概率。
说到底,AI客服软件再智能,也只能解决标准问题,守住服务的底线,但真正能提升好评、打动人心、让顾客死心塌地的,永远是那份由人带来的、无法被编程的“用心”和“温度”,技术是冰冷的铠甲,而人心,才是铠甲之下,那个战无不胜的灵魂,下次当你再为差评烦恼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们的客服,是穿着铠甲的战士,还是一个有血有肉、能感知冷暖的“人”?
标签: 客服提升好评